富士康发展靠技术也靠人才
【摘要】
郭台铭称:“我们要靠技术,靠效率。技术和效率代表着新的未来和商业(Business)战略(strategy)。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作出这种改变,要建造这样的工厂的原因。”
自从2007年第一代iPhone问世,富士康的年营收至去年已翻了一番,达到1310亿美元(USD)。即便苹果正受益于中国人对iPhone的追捧,富士康却不能再指望独享全部好处,因为这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公司(Company)正逐渐将订单分配给其他台湾厂商。
郭台铭不仅希望利用这项新技术争取新客户(kè hù)——富士康正为特斯拉的汽车制造触摸屏——还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将富士康转型成一家服务公司:与惠普一起为中国三大移动电信运营商提供云计算(calculate )和数据服务;在台湾本土试运行4G移动服务,并以之为跳板进入更大的市场,如中国大陆。
受此战略推动,富士康在中国内陆建起多座工厂,从地理上靠近它习惯雇佣的农民工。是一片青翠高原,喀斯特石灰岩(Limestone)山峦连绵起伏,远望就像一幅中国古代水墨画。这里也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据政府估计,去年省人均本地生产(Produce)总值(GDP)估计仅为3700美元,在中国31个省份中排名垫底。
更广泛(extensive)地说,在贵阳设立工厂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因素是中国制造商大多会面对的:正是意识到“廉价(解释:指便宜的价钱)中国”的成本(Cost)不再那么低廉,富士康把工厂迁到了这个西南省份。近10年来沿海地区工资不断攀升,年均上升10%至20%。
据汇丰(HSBC)台湾研究主管赖惠娟介绍,许多科技装配(assemble)公司开始迁往旗下员工的家乡。她表示,基本上现在这些公司30%到50%的产品都出自内陆生产基地,而5年前这个数字顶多为10%。
即使工厂迁往内陆,中国的制造商们仍面临着当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服务业工作的吸引力大于工业劳动造成的。郭台铭特别助理胡国辉表示,富士康提升技术水平,部分是为了继续吸引受过教育的工人。他说:“年轻人不再愿意干装配。他们希望从事高科技服务业工作。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现实,不然我们就得告别制造业。”
在建厂既是为了节省工资支出,更是为了实现一项未来的计划——在中国的一些边远地区建设高科技“生态系统(system)”。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都已受邀在附近建造设施(shè shī),铺设光缆,与富士康的风道数据中心对接(Splice bu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