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一个品牌,叫“回力”。是的,相信这个牌子是很多人儿时的回忆。当年的回力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其地位一点不亚于今天的耐克。
当年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都为有一双回力鞋而省吃俭用。在40年前的八零年代,回力就是时尚时髦的代名词。
知道回力以前有多辉煌吗?在那个物价还是几毛钱一斤猪肉的时候,回力一年就可以创造8亿人民币的销售额。以猪肉的价格换算到现在,这就是一个妥妥的百亿品牌。
但为什么这么辉煌的一家本土企业,曾经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呢?直到最近两年,似乎才重新出现。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在2000年的时候回力曾经破产过。
回力诞生于1927年,距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了,也快是一家百年企业了。但在最初,回力还不叫回力,它的名字是“八吉”。
但是这个名字只维持了2年,就改成了“正泰橡皮物品制造厂”。在挺过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后,于1934年正式更名为正泰信记橡胶厂。直到这时,回力的名字还没有出现。
直到1935年,回力的名字正式出现。毕业于杭州美院的袁树森先生,画出了一张搭弓射箭的勇士图案,名为“Warrior”,中文意思是“战士”、“勇士”——有人说Warrior的谐音就是回力的由来,但是讲道理这两个词的发音相差甚远,老魏觉得“回力”根本不是音译出来的。
决定了名字之后,回力便开始了自己的发展。首先是引起了一大批国外先进制造设备,其次是出高薪聘用了大量专业人才。从这时开始,回力就朝着自己的巅峰一路前进。
回力在当时的宣传,即便到现在看来也是相当大胆、主流的。作为当时的媒体主流——报纸,回力几乎每一期都在上面。大街上的宣传板,回力二字也极为显眼。
甚至于在1948年的上海全运会上,回力还用上“飞机撒传单”的方式,这在当时可是冲击力最大且没有之一的宣传方式了。
建国后,回力因“公私合营”政策,投奔到“北京橡胶总厂”麾下。 之后的回力,便涉足于专业运动领域。根据详细的数据,为国家运动员量身打造他们的装备。
外加回力当时的技术,不仅是国家一流水平,同样也是国际优秀。两层光环的加持下,回力开启了全新的纪元。这一纪元直到1984年中国女排拿下奥运会时,达到了巅峰。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国外品牌的进入,加上人们的消费能力提升,回力一度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如风头正盛的耐克,百年底蕴的阿迪达斯,这些国外品牌和国内新秀对回力造成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并且因为市场经济的重新规划,东南沿海地区涌现了一大批制鞋厂,其中就有现在的国产一哥安踏,市场竞争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回力这个时候还在计划经济体制内,研发能力虽然有保障,但是创造力已经明显落后了。最令人意外的是,出生于上海并成长于上海的回力,居然在10年后才正式进入市场经济领域。
面对产品力不足的现状,回力一边在迷茫中挣扎,一边在市场竞争中挨着打。在临近21世纪时,回力已经从当年的炙手可热,变成了无人问津。时间来到2000年,回力终于在穷困潦倒地宣布破产,8000余名员工就地解散。
破产后的回力,被上海华谊集团接手了商标。有了下家,回力最后一丝气息暂且算是保住了,但是如何发展依旧是一个问题。即便产品依旧能在市场上贩卖,但是和当年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说起来回力的重生也有些戏剧性,因为08年的一个乌龙事件,人们错把国外影星奥兰多·布鲁姆(《加勒比海盗》里的男二,威尔·特纳)脚上的飞跃鞋,错当成了回力——在此心疼飞跃一秒钟。
虽然是误会,但是不少外国人也把回力当成飞跃买了,回力也借此机会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到了2010年,回力的利润终于有了显著的提升,起死回生。
截止2018年的财报,由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全额投资的独立法人企业上海回力鞋业有限公司,2018年网上旗舰店销售额超过了2亿,其中帆布鞋销量增长达到了惊人的500%。整整2亿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越绝大多数的同行业品牌了。
虽然作为一家企业,回力现在的情况不错。但是作为一个品牌,回力现在受到的质疑和白眼可不少。只是价格低,市场定位低,显得品牌廉价这还没什么问题,再差那也是平价亲民。
但是回力的授权厂商又多又分散,很多厂商在授权合同到期后继续生产回力鞋,以次充好,最后凭空差的黑锅全让回力自己背了(像极了New balance)
另外,在网上有一句话:匡威之所以是匡威,因为它就是匡威。而回力,它可以是匡威、可以是Vans,也可以是鬼冢虎。
这句话或许夸张了吧,但是也暴露出了回力在产品研发上的问题,作为未来主流消费群体的年轻人们并不买账。回力现在可以说是靠着情怀重新崛起的,但是情怀总有耗光的那天。如果想重新取得当年的成绩,那么硬实力的提升就相当关键了。
我是老魏,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关注多多支持。
有什么想要了解的,请评论留言,老魏一定会看的。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投稿发布,本网站仅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即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