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 正文内容

什么是论文「一篇完整论文示例」

2年前(2022-01-05)教育194
观澜富士康普工招聘网
毕业论文完整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方式和途径多元化,毕业学生越来越多,毕业论文同时也是考核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毕业论文完整范文...

本文由科研写作研究所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论文的主体部分是它的正文,没有正文的论文就不算一篇论文。我们常说的只要论文质量过硬,就不用担心投稿不中,这里的“质量过硬”基本也是说正文质量。然而在现实中,正文可能成了那个最不被重视或是最后才会被评估的项目,看论文我们首先都被选题、摘要、前言等所吸引,这些项目看完之后,才会想到看正文。但大家要注意,这种现象只是提醒我们最先映入眼帘的部分要重视,并不是让大家忽视正文的写作。我们必须承认,论文的正文至关重要,虽然被观看的顺序不是最前面的,但却是决定论文能否发表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论文的其他部分都是从正文中提炼、升华和派生来的,是为支持论文正文中的论点和论述而存在的。而且,如果没有存在于正文之中那些缜密的、严谨的、环环相扣的论述过程,那些研究结论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了解到正文的重要性之后,和大家探讨影响正文成立与否的关键要素——正文的组织结构问题,也就是写作框架的构建。一篇论文的组织结构有三种,一种是“三段论”结构;一种是“总一分一总”结构;一种是“并列式”结构。在写作中大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研究且相对有把握的结构去写。

1、“三段论”结构

“三段论”结构是大家普遍了解的,即正文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三段式框架写作,当然这里的“三段论”也可以理解为“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办”,或者是“提出假设一方法设计-分析验证一证实或证伪”。基本写作逻辑为:在正文第一部分先提出问题(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或者是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然后开始分析问题,可以是直接结合理论分析,也可以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将问题的本质分析透彻;最后是写解决问题,根据前文的分析,对所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之策。需要说明的是“三段论”只是逻辑结构,并非形式结构,也就是说每层段式不一定只写一部分,也可以有多个部分。比如,分析某一事件的发展史,可以将不同的发展阶段放在一部分写,也可以每个阶段写成一部分。

虽然“三段论”结构并不难理解,但在写作中却也经常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丢失了某一逻辑,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缺失,仅有“解决问题”,如“分析问题”缺失,仅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下面介绍“三段论”结构运用比较好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这是一篇发表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的论文《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完善——以公共政策的运行为分析视角》,以下为此文的目录,现实介绍了“精准扶贫政策质性面临的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了“精准扶贫政策运行走样的主要原因”(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有效运行的路径”(解决问题),“三段论”结构非常明显。

一、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面临的问题

(一) 扶贫对象对扶贫政策执行的抵触

1. 对扶贫产业的怀疑和抵触

2. 对脱贫摘帽的抵触

3. 利用精准扶贫政策压力投机

(二) 扶贫干部政策执行中“策略性”行为选择

1. 扶贫对象选择的权衡和扶贫措施的应景性

2. 扶贫与扶亲, 济困与分利的平衡

(三) 政府自上而下层层加压助长了基层扶贫政策执行的形式主义

1. 压力传导下的形式主义

2. 无为管理与事后强力追责

二、精准扶贫政策运行走样的主要原因

(一) 贫困标准的相对性以及对贫困户识别的困难

(二) 扶贫中的“扶志”难题

(三) 扶贫政策的正向激励功能发挥不够

(四) 帮扶政策执行的精准性欠缺

(五) 脱贫考核机制和方式欠科学

三、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有效运行的路径

(一) 扶贫政策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 建立科学的扶贫政策执行正向激励机制

(三) 坚持“刚柔相济”的扶贫政策执行原则

1. 精准识别中坚持统一标准的同时关注多维贫困与隐形贫困

2. 精准帮扶中规模发展与因户施策并行不悖

3. 精准考核中采信多方评价并兼顾过程与结果

(四) 增强扶贫对象的主体

下面这篇《绿色信贷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是量化研究论文,其正文框架是按照“研究假设”(提出问题),“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分析问题),“结论与启示”(解决问题)写作的,也是遵循了“三段论”结构。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三、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一)变量选取

(二)数据来源

(三)模型构建

四、实证分析

(一)分区域回归分析

(二)分产业回归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五、结论与启示

(一)简要结论

(二)政策启示

2、“总一分一总”结构

“总一分一总”结构的论文,一般是在开篇时做一个整体的说明或描述,呈现一种现象,指出一个问题,介绍一类观点。然后进入 “分”的部分,对这个现象、问题或观点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进行论述,提出分论点后寻找论据进行论证。之后,对这些分论点进行总结,也就到了论文的结尾部分。这种结构实际与“三段论”结构较为类似。

下面这篇《多源流理论视域下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发展困境与提升路径》,正文部分一开始先整体说明了“多源流理论对研究生教育治理的诠释”,即此理论可以用于分析研究生教育治理,然后用该理论的三个框架“问题源流”“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分别作为三个论点对研究生教育治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三个源流下研究生教育治理提升路径进行了总结。

一、引 言

二、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多源流理论诠释

三、研究生教育治理发展困境的多源流解读

(一)问题源流:焦点事件初具条件

(二)政治源流:治理主体权力矛盾

(三)政策源流:政策共同体作用有限

四、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开启政策之窗的提升路径

(一)政府关注问题源流,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

(二)高校融合政治源流,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治理方式

(三)导师参与政策源流,提出研究生教育治理完善之策

3、“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的论文,一般以论文标题呈现出来的核心议题为中心,从多个并列的层面加以阐述。处于并列关系之中的这些层面,一般又是围绕着一个可以支撑论文核心议题的分论点来展开论证过程的。也就是分论点1+论据+论证、分论点2+论据+论证,以此类推。等几个分论点都阐述完毕了,论文也基本就结束了。

“并列式”结构写作的论文其实并不多见,此类写作结构很容易出现各论点分析不清,且又无“前因后果”支撑,造成一种“孤立无援”的现象,这种写作结构更倾向于“大人物”写作,“小人物”在模仿时,即便能将各论点论证清楚,也建议作者将其转化为“三段论”结构或是“总—分—总”结构。补充“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或是前后两个“总”结部分。

《制造群众: 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逻辑》这篇论文,就属于“并列式”结构,其正文就是分为三部分分别写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三个实践逻辑。

一、知识印刷机: 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性实践逻辑

( 一) 意识渗透: 知识的筛选

( 二) 文化塑造: 知识的建构

( 三) 国家在场: 知识的解读

二、情感炼金术: 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实践逻辑

( 一) 仪式操演: 情感的熏染

( 二) 记忆塑造: 情感的暗示

( 三) 理想支配: 情感的制控

三、行为模铸器: 爱国主义教育的行为性实践逻辑

( 一) 空间: 身体的在场

( 二) 时间: 个体的有序

( 三) 纪律: 肉体的规训

以上三种结构,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写的是“三段论”结构,然后是“总—分—总”结构,最后是“并列式”结构。大家在写作时可多寻找自己学科领域的这三种结构的高质量范文,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进行反复、刻意的练习,熟练运用三种组织结构进行写作。

作者:施利娟(科研写作研究所编教研总监助理)
请尊重原创,未经许可,拒绝转载
编辑:科研小编

观澜富士康正式工招聘地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投稿发布,本网站仅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即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25z.cn/jiaoyu/1328.html

“什么是论文「一篇完整论文示例」”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