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妈妈在朋友圈公开为大一的女儿招聘保姆的新闻上了热搜。
找保姆目的是为了帮女儿洗衣做饭,照顾饮食起居。这位母亲刘女士说:
女儿从小就娇生惯养,从来没有做过家务活。因为刚上大学不久,自己为了照顾女儿经常两头跑,实在是忙不过来,所以才想到给她招一个保姆。
她认为,只要女儿开心,花再多钱也愿意。刘女士很疼爱自己的女儿,这无可厚非,但是她替女儿做得太多了。
爱用过了度,就不叫爱,而是害。
当我们卖力教育的时候,我们到底要培养孩子什么?
是培养他们以高分进入名校?还是有更重要的东西?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很多中国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关系,边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环。
很多父母,都在很用力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习惯了事事都替孩子代劳,
总是打着为你好的幌子,把孩子照顾得事无巨细,但却忘记了让孩子自己成长。
有个叫魏永康的神童, 2岁时即识得上千个汉字,从小到大奖状拿到手软。
13岁的时候已经考上重点大学,17岁就进入中科大少年班开始硕博连读。
在许多人眼中,这样的“天之骄子”未来无可限量。
可是,魏永康20岁的时候被中科院无情劝退,原因竟然是生活不能自理。
从小到大,魏永康的母亲不会让儿子做任何学习之外的事情,哪怕到了高中,都还是喂孩子吃饭。
进入中科班之后,由于母亲不在身边,魏永康的生活完全陷入了混乱的境地:
冬天不懂得给自己加衣服、
吃饭都需要教授提醒、
走路不会穿鞋、
常常错过考试时间……
这样一个高智商的孩子,在生活上却是一个完全的低能儿,一个巨婴。人生的路始终要自己走,如果孩子们连最基本的独立能力都没有,拿什么在社会立足?拿什么跟别人竞争?
1、 孩子懂得自我探索
曾经有一位幼儿园的老园长给我说过一个这样的规律:她说那些生活自理能力很强的孩子,在学习上喜欢钻研和坚持; 相比之下,那些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在学习上容易放弃。
她还给我说了一对双胞胎的故事:哥哥从入幼儿园第一天就懂刷洗自己的碗筷,其他孩子都不会。哥哥还特别喜欢观察,课间会趴在树下跟小蚂蚁“聊天”,哥哥很聪明,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弟弟被家人宠爱,不仅性情懒惰,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差,成年后仍旧伸手向爸妈要钱,就像一个未长大的孩子。说到最后,那位老园长泪流满面,她正是那对双胞胎的母亲。
2、 孩子拥有动手能力
因为孩子的手指动作越多越娴熟,大脑皮层神经元相关的连结越牢固,孩子的大脑越聪明,尤其是在动手能力方面的大脑区域越发达。
3、 孩子获得超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很多美国孩子视生活自理能力仅仅是成长的基本技能,他们把“自立”上升到了一个层次。美国底特律女孩Asia Newson便是这样的典型例子。她从5岁开始不仅能自己照顾自己,并且还从父母处学习制作蜡烛并沿途售卖,后来成立Super Business Girl公司,培训当地的孩子如何销售。现年14岁的Asia Newson已经是美国知名的成功企业家。除了Asia Newson,还有Mikaila Ulmer等这些独立能力超强的孩子,把柠檬水生意做到了千万销售额。这些都是真实的案例。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父母就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怎么培养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呢?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家长要先从你自己独立自主做起,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
父母家长们不能什么事都帮孩子做,要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养成独立的习惯,让他们从小就学会自己起床,然后穿衣、洗脸,自己背书包,自己吃饭。否则孩子形成固定思维,以为什么事都有别人帮着搞定,就没有了独立的行为动力。总之,家里不能将孩子当成中心,不能所有的人都围着他忙得团团转,而他只是站在那里观望与等待,而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作为家长应该大胆放开孩子的手脚,不要过分担心孩子,让孩子们多听多看,只自己动手去做,更多的独立性思考,这样才能形成独立性的思维,从而帮助孩子真正建立起独立的人格意识和尊严感。
父母不要在孩子一遇到困难时就迫不及待地去帮助,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能、感到自卑,从而失去探索世界、尝试新任务的勇气。而是要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自己想办法努力想办法解决,而父母更应该做的事鼓励与支持,在孩子解决问题时给予 表扬和奖励,这样才能锻炼和激励孩子,培养他们更加独立。毕竟每一个人出生之后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家长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让孩子成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让他们明白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性。例如让孩子从参与家务劳动开始,给他们更多机会、时间去独立操作家务和课余各项劳动,使他们的生活空间得到拓展,动手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体会到独立成功的快乐。这样孩子才能形成独立性的思想!
家长一定不要搞一言堂,应该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与父母平等的个体进行交流,尊重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如果的家长很少与孩子交流,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就行了,什么都替孩子决定,很少问孩子愿意做什么,不去征求孩子对事情的看法和意见,这样父母就无法赢得孩子的信任,也无法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无法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产生自卑和依赖的心理,不能够完全成熟。
感谢您的阅读,免费送你智慧父母私密课程,让你在亲子教育路上少走弯路,做一个高能量智慧父母,收获幸福家庭。点击我的头像关注后,私信发消息:01,即可获取。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投稿发布,本网站仅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即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