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扁平化的系统,以一种加密算法、分散化的共识机制生成、连接不同的区块,从而形成透明公开的分布式账本,其本质是互联网精髓的延伸和深化。
且不说,开放、共享、去中心化,这些区块链的核心精神与互联网不谋而合;单从技术架构层面看,区块链相当于在TCP/IP共识(互联网底层协议)基础上再往前迈进一步,从点到点的信息通讯升迁为点到点的价值交换。
因此,区块链的影响力不止于加密货币的验证机制,作为能够创建几乎针对任何方面的分布式、防篡改和透明的记录,理论上有更广泛的经济和商业应用领域。区块链源于对传统货币体系、中心化机制的抗争,又发展于数字经济对相应货币的需求,还承载着未来无限应用的畅想,如同好莱坞电影里一身反骨、肩负天下的英雄般,自有一帮忠实粉丝,乃至于成为中产阶级的大众哲学。
但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
一方面,区块链的应用被算力卡住咽喉。在区块链世界里,算力即权力,如按照中本聪的设计,比特币每四年减半一次,第一次减半,淘汰了20%的计算机;2016年的第二次减半,25%的计算机被淘汰;2020年的第三次减半,预计将淘汰70%的计算机,硬件配套远跟不上区块链理念先行。
另一方面,区块链深受“不可能三角”之扰,即去中心化、可扩展性、安全性,三者不可兼得。简单来说就是效率与去中心化是不会同时存在的,必须有所取舍。
当下加密货币普遍以效率换去中心化,如比特币、以太币的交易峰值分别在每秒7笔、每秒10笔到20笔,Libra计划达到每秒1000笔,这与Visa交易峰值24000笔/秒、网联交易峰值92771笔/秒显然不可相提并论,离大规模普及应用还很远。
更进一步而言,如果说以上尚且可通过技术发展来化解,如量子计算机或将让公共账簿所有账户一瞬间完成所有节点核算,但无奈区块链本身存在bug(漏洞),结合技术条件、硬件配套而言,目前的区块链仅适合某项业务、某项系统。
综上,目前区块链更多是建构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理念,但还欠缺技术的可行性。从技术属性而言,区块链并非无所不能。技术可以保证规则公平地被实施,但如果规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呢?区块链世界目前还是现实世界的“平行宇宙”版本,尽管数据上链后,持有可信、可追溯、唯一性、不可篡改等特征,但区块链无法验证上链环节的信息源真伪。
换言之,数据源真实前提若“皮之不存”,则区块链“毛将焉附”。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内核而言,去中心并非绝对正确。去中心内置于区块链底层架构中,被认为是区块链至高无上的精神力量。殊不知去中心化本身并不带来价值,不然人类组织又为何从部落制进化到以国家为载体的大型政权制度?且经典市场经济终究离不开第三方监管(中心)。
人类历史上对强权、垄断的挑战,往往换来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新中心。区块链也概莫能外,不过是以技术中心取代传统国家中心,让数学家、IT专家及部分投机家的权力高度集中。比如比特币的基尼系数约为0.88,其财富集中程度远超两极分化的美国(基尼系数0.41),中心化程度超过了贴有“高度集权”标签的朝鲜(基尼系数0.86)。显然,绝对的去中心是不现实、不太可能的,注定只能在特定领域发挥作用,而相对的去中心无论是从技术层面来看,还是从社会现实需求来看,都切实可行。
换言之,区块链的终极出路是通过技术手段在中心与去中心之间寻求平衡。区块链不断演进,呈现出多中心、弱中心趋势即为印证。区块链正从完全去中心化的公有链衍生出多中心的联盟链、私有链,其设计理念和落地场景带有一定的中心化控制,相当于设置了一个管理员的角色,需要“授权”才可访问数据库。
毫无疑问,锥体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区块链更大范围的落地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锥体链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三维网络架构区块链模型,通过政府主导、政府机构编码上链、多中心参与的政府智能化社会运行体系,形成一种全社会共享的安全认证服务基础设施。
以国家为单位来看,一个国家就是一个锥体,按区域管理关系,各省市管理机构分别为节点;按职能性质来看,每种业务或管理职能结合层级区域管理关系也形成一个锥体;每个节点,既是区域管理关系的中心、又是业务职能的管理中心,两者交叉贯穿,每个节点内部也自成一个锥体。
锥体区块链中尊重国家主权,尊重各级机构职能中心职能权利,避免监管难题;以各职能中心为管理节点进行串接形成职能链,可通过节点业务职能的关联共识机制,减少成本,提高效率。
通过引入机构编码、终端编码、认证链技术,锥体区块链构建一种全新的三维区块链模型,通过搭建锥体区块链网络,认证为核心,以人证机认证、个人认证、法人认证为基础,结合其他各种资格认证,形成公开、透明、可信的认证体系。以“认证”为灵魂,数据归政府机构等数据管理主体,用户请求正确性验证,政府等相关组织出具验证结果的模式,大力推动权威数据的有效使用率。
同时,基于区块链的“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锥体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物联网、物流、社保、医疗、数字版权等领域也有长足的发展空间。
由此可见,锥体区块链的出现不正是区块链技术在现实与理想间不断探索、寻求平衡的最佳写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投稿发布,本网站仅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即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