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场> 正文内容

新闻史与外国新闻史描述(外国新闻史论述题)

3年前(2022-05-06)职场117
廊坊富士康人才网

面对信息化时代,稍不注意就会脱轨,所以及时的补充知识才能让我们与时俱进,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的一篇文章,相信会给你带来较大的帮助!

新闻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近代报刊的诞生和初步发展阶段(1815年至1895年)、

第二个阶段是以民办报纸为主体的民族报业繁荣和新闻事业全面发展阶段(1895—1927年)、

第三阶段是两极新闻事业的出现和发展阶段(1927年至1949年)、

新闻史与外国新闻史描述

新闻史的发展历程

1927年11月出版了戈公振的《报学史》。 它被公认为我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标志着我国新闻史研究从零碎的探索阶段走上了系统化研究的道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一个无人可逾越的高峰。 半个多世纪后,方汉奇的《近代报刊史》问世; 随后,由他主编的《新闻事业通史》出版,标志着新闻史研究达到新的高峰。 两座学术高峰耸立,融合了几代学者,特别是戈公振和方汉奇两位大师的智慧和艰辛。

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几乎是与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同步开始的。 第一篇文章应该是1838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写的《京报分析》。 早期专门研究新闻事业的文章有王焘的suming hao123、1873年的suming hao123的suming hao123等。 这些文章中只有相关的文论与新闻史有关,既不全面,也不系统。 姚公鹤在1895年李提摩太的《论日报渐行中土》、1917年梁启超的《申报》及1917年的《论京报异于外国新报》一书中所写的《各报馆始末》中,系统地论述了近代新闻事业。 这些文章都启发人们关注古代报纸与近代报纸的本质区别,思考古代报纸事业的起源与变迁,关注尚年轻的近代报纸事业的发展历程,从而产生了对新闻事业史的研究。 但作为起步阶段的新闻史研究粗糙、线索模糊、史料单薄。 被誉为首部新闻史专著的《各报存佚表序》,在整篇文章中很难找到报纸的准确创刊日期、发行量等,使用了大量似是而非的模糊语言。 李提摩太和梁启超的文章更简朴,主要提供了一些线索。 总的来说,1927年前的新闻史研究还处于零散的非系统状态。

新闻教育的兴起

1920年以后,在的高等教育中设置了新闻专业,最初被称为“信息系”。 随着教育活动的开展,作为新闻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新闻事业史的研究,理所当然地受到重视。 其间,虽然没有专著和代表性文章,但新闻史的教学活动客观上明显促进了新闻史研究的系统化发展,迈出了新闻史研究的历史前期,走过了积累资料、归纳规律的新阶段。

第一部新闻史特辑的出版

戈公振的《上海闲话》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历史积累取得了成果。 在《上海报刊小史》上写道:“上海国民大学开设新闻系,戈公振教《上海报刊小史》……根据多年教学过程中积累的资料,戈公振开始写Shuming hao123,将我国的新闻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戈公振付出了巨大而艰巨的劳动。 为了证实史料的可靠性,他多次写信虚心求教。 为了找到第一手报纸资料,除了在双昊123上刊登“旧报访求”广告外,还花了不少时间在上海徐家汇藏书楼等地。 十多年来,他不断收集广泛的史料,放在他书房和卧室的四个大书架上,都堆满了新闻书籍和各种稀有的报纸和剪报。 他醉心治学的精神,使同事和朋友们大为震惊。 ”〔1〕

1926年底完成的《报学史》于1927年11月出版。 这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史专著,《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 〔2〕 《戈公振年谱》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基本勾勒出新闻事业发展的大致脉络,确定了新闻史研究的内容。 它的出版标志着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始,这在我国新闻史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此后,新闻史的研究至少在形式上呈现出全面铺开的势头,通史、地区史、断代史、人物史、专题史等方面的专著层出不穷。 据统计,解放前,我国出版的新闻史专著不超过50种,大多数是1927年以后的作品。 “这一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在新闻史的各个领域都有所开拓,取得了许多成果,初步奠定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基础。 ”〔3〕解放前的徘徊时期

从1927年到1949年,我国新闻史研究取得了进展,但没有实质性的重大突破。 在这50多部作品中,《直言不讳,展开模仿,缺乏新意》一书,十分七八。 很多作者根本不做调查研究,干脆闭门造车,甚至连基本的史学求真精神都没有。 就像蔡寄鸥的《报学史》一样,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阐述武汉新闻事业发展历程的专著。 作者记述所见所闻,有一定的可靠性,但都是感性的,对武汉新闻事业发展缺乏实证考察和整体把握,语言模糊,结构松散,完全没有史书应有的严谨态度。 这些专集解放后连再版的价值都没有了。 方汉奇老师评价说:“很多新闻史著作的水平还不高,分量也有点淡。” 其中,“戈公振的《报学史》最奏效、影响最大……是旧新闻著作中唯一有外文译本的一本书……又是成立后唯一再版的旧新闻史学专著”〔4〕, 可见,戈公振的《时报》不仅是新闻史研究的开山鼻祖,也是解放前我国新闻史学研究的巅峰,代表了解放前我国新闻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因此,“日本人写的《报学史》、林语堂用英语写的《报学史》、燕京大报系美国教授白瑞华写的《武汉新闻史》等书,都是根据《报学史》提供的资料写的

解放后的徘徊期

解放后到1978年,新闻史的研究一直在海峡两岸同时进行,但成果不大。 大陆研究的重点是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党领导的革命报纸和进步报纸的历史。 这部分历史在解放前尚待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巨大鸿沟。 但是,“左”的影响很深,缺乏对古代近代新闻史和现代同期其他类型新闻事业的研究。 谈不上我国新闻史研究的全面展开。 最近累计出版的新闻史相关专著有30多种,但同样缺乏深度和力量。 的新闻教育中长期使用的还是戈公振的《报学史》。 新闻史专家朱传誉1966年无奈地说:“戈著弊多,不合时宜,但自此国内再无第二本系统新闻史著作问世。” 这一年出版的曾虚白主编《中华新闻史》应该是通史中的代表。 翻开这本书,不难发现它在古代、近代的部分基本上沿袭了旧说,没有进行原本的补正,在现代的部分材料不足。 具体来说,分主题来讲,“无特殊历史”与通史按时间顺序全面叙述的基本做法背道而驰。 一隅“现存大陆出版的报纸不多”的先天不足,加上对大陆明显的敌对情绪,无形中限制了新闻史研究的整体水平。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史研究比解放前规范扎实,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对新闻事业发展缺乏整体客观的考察。 新闻史研究处于徘徊状态。

陷入徘徊的原因

戈公振的《报业及史》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史料丰富不准确,后来被试验有200多处错误。 不详细叙述而系统地说明,“叙述总是偏颇的。 如上海报业介绍详尽,其他地区简化”,以及“戈著体系不健全,任何学术专著,都应该以时过境迁为指证。 戈氏将的新闻事业分为官报垄断期、外报创办期、民报勃兴期、成立后、报界的现状等来建章,是武断的,与发展史存在很多矛盾”。 〔6〕可见,Shuming hao123本身还不成熟,有待发展和完善。 方汉奇著《报业》

经过30多年的积累,1978年夏天,方汉奇开始撰写《报学史》。 1981年出现了《报学史》。 在这50多万部著作中,作者首先以《早期的报纸》为题,对唐代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进行了必要而简要的阐述,然后从总体上阐述了1815年至1919年这100年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 这本书“在海峡两岸的新闻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影响,也受到了海外新闻学界的关注”,〔7〕雨果着作以后,作为“时隔50年产生影响的新闻史专著”而闻名。 〔8〕

从《新闻史》涵盖的内容幅度来看,与戈公振的《报学史》基本一致。 但是,通过比较两著,很容易发现两者之间有质的差异。 首先,在史料的拥有上,戈着历经半个世纪而不衰,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材料的丰富,在当时的新闻史专著中确实罕见。 1928年5月“天津《报学史》文学周刊刊登了署名为‘素痴’的《近代报刊史》的报道。 “……这本书充满了探索的勤奋,包罗万象的财富,真是近着的稀世之人……”。 [9]但是,作为开山之作,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考证的地方。 相应地,由于事实错误而得出的结论也不成立。 方着大量吸收了50年来新闻史研究的成果,对近代报刊进行了全面的考证,纠正了过去新闻史研究中的许多错误。 这本书是在全面纠正过去错误的基础上写成的,它不仅一一纠正了戈公振书中两百多个错误,而且纠正了五十年来新闻史研究的各种错误。 另外,书中补充了大量新的史料。 审查的准确度从注释中可以看出,作者在阐述1902—1911年10年我国新闻摄影的发展情况时表示:“清朝政府本来就对新闻摄影活动施加了很多限制。” 在这段话的注释中,方老师举例说明直隶总督端方在1909年接送慈禧、光绪灵车时,因沿途拍摄被“不敬”,被解雇,当时的布衣在拍摄方面更容易受到非议。 其次,戈公振以来,人们对近代新闻事业的描述总是粗糙,材料准备不足,缺乏整体把握。 方萧突破了两方面。 方汉奇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叙述细腻而全面。 既有对重大事件和人物经过的详细叙述,也有对新闻工作点滴发展情况的描述,纵观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总趋势,同时也可以对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关键细节有较深的把握。 基于对我国近代新闻学发展的全面了解,方著根据我国新闻学在各个时期发展的总体内容和特点的差异进行了规范而科学的分析,阐明了对这一阶段新闻学发展的理解。 为此,为体例确立了新闻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历时一段时间,按照新闻事业自身发展中体现的主题,分时期列举,按严格的历史分期依次阐述。 这在戈著和迄今为止的其他新闻史专著中还没有确立。 第三,方萧充分尊重事实,不轻易赞扬人和事。 真正做到论必有根据,“论出于历史”,是没有一句空话的。 对新闻史的分析和论证一般都是用事实说话,公正、客观、有说服力,能让人知道历史的真面目。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充分说这是一部经得起考验的信史。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材料充分占有、体例完备的学术规范,还是从指导思想清晰与科学、立论公正与客观性的新闻学研究科学化程度,方著都是新闻学研究成熟的显著着作。 他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完整系统的近代新闻史,而且充分占有确立新闻史治史科学精神的真实材料,以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探讨新闻发展的特殊规律。

从此,新闻史研究走上了由《近代报刊史》开拓的科学之路,开始结出丰硕的果实。 以《近代报刊史》为代表的断代史、以三卷《近代报刊史》为代表的通史研究、以《报学史》为代表的主题史、以《大公报》为代表的人物史、三卷《评戈公振报学史》为代表的人物史改革开放20年来的新闻史研究,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1978年以前出版的新闻史专著的总和,而且在质量上也与以往的新闻史研究有很大的不同,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治疗史严谨,重视考证; 系统、缜密的论述; 反映历史的客观性和忠实性。 总体上展现出成熟科学治疗史的新风貌。

经过以上对新闻史的分享介绍,相信你对外国新闻史有了大概的了解,想知道更多关于新闻史的知识,关注深圳电子厂打工网,我们将持续为您分享!

龙华富士康普工正式工招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投稿发布,本网站仅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即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25z.cn/zhichang/102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