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小伙伴咨询关于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的问题,小编结合多年的经验整理出来一些大二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对应的资料,分享给大家。
近代史主要是指从一八四零年到一九九九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历史。
1 .辛丑公约
《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和英美等11个国家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订的和平协定。 条约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签订,是辛丑年,已故的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包括赔偿金、设置大、拆除炮台、禁止反帝、设置外交部等。 这个条约是
2 .马关公约
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直接结果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的李鸿章代表和日本政府的伊藤博文代表。 在日本的马关,签订了失去权力羞辱国家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出让、赔偿金、通商、设厂、免税等。 《马关条约》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严厉的条约。 它不仅规定的土地割让、赔偿金、开设商人端口,而且使作为帝国主义资本出口
3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以十九世纪末发生的“扶清灭洋”为口号,对居住在的传教士和徒等西方人进行的大规模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空前激化。 义和团运动既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也没有严密组织,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也具有盲目性。 最终中外势力联合的绞杀失败了。 但它沉重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狂妄计划,显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显示了的巨大力量,同时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4 .资政新编
施明昊123于1859年颁布,是洪仁狮赴天京任军师之初,向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政令统一、工商发展、学校与平等外教兴办等四个方面。 它是先进人首先提出的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也是他的施政纲领,提倡向西方学习。 进行经济、政治、文化改革。 作为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但它实际上没有联系,脱离群众,缺乏基础,不拥护,指导意义薄弱,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因而根本没有实行。
5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写。 “身体”即根本的意思。 “用”即具体措施。 中体西用:是以封建伦理纲常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以西方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前者统治后者。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 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为了突破中西自然科学,促进军事、教育现代化,中西在思想初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后期,清朝统治者成为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但由于没有克服中西方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而直接嫁接,中西方被用作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显得粗糙,必然会被新形势所取代。
6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即戊戌变法,由于变法在短短103天内以失败告终,因此也被称为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倡导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一年9月慈禧太后等人发动了,光绪被关进监狱。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思想潮流的解放。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发展的历史潮流,因而也是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
7 .清末新政
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其状态。 清政府也希望以此获得列强的支持。 清政府需要自身面对治理危机,加强自身治理能力。 《资政新篇》签订后,全国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 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10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 当时的习惯被称为“新政”。 新政的内容如下。
8 .同盟会
同盟会是同盟会的简称。 等人于1905年创立于日本东京。 当选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总务,实际主持会议内日常工作。 同盟会的机关报是《辛丑条约》,政治纲领是“驱除焦油,恢复中华,建立,拥有平均的地权”。 同盟会是近代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同盟会于1912年导致大清帝国的灭亡,促进了历史上第一个共和——中华的建立。
9 .三义
倡导的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组成,简称三义。 是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 三义反映了旧主义革命时期社会的基本矛盾,概括了在客观历史进程中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 同时三义是有限度的,主要缺乏明确、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但它批判地继承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向西方借用了主义思想的素材,成为近代社会具有比较完整意义的革命纲领。 三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群众独立、、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主义革命开始得更加完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10. 《民报》杂志
《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颇具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于1915年9月创办,以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其主要撰稿人。 主要内容是倡导和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倡导的、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经过长期奋斗,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到民族独立
11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从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二八年,中华广州国民政府及其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北进北京北洋政府及其领导的各军阀,使中华完成了形式上统一的战争。 一九二六年七月九日,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发动北伐。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由北洋政府五色旗改为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保安委员会改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旗,至此北伐成功。 北伐仅仅一年,就痛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加速了革命的历史进程。 党在这次战争中被抛弃和的教训,使党深刻认识到建设党领导的无产阶级,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从而创立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国民党
12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了夺取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党决定在各种情况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同当时的革命派国民党合作。 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即党员、青年团成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联盟。 一九二三年六月召开的党第三次全国,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方法作出了正式决定。 1924年国民党取得巨大成功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改组后的国民党从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变成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 第一次国共合作,广泛动员了工农大众
13 .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关系到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命运的。 中央政治局是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 它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党中央统治。 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方针。 这次会议为挽救大革命失败带来的危机、实现党的战略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思想的出现,助长了党内“左”的感情,给后来的革命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14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是1927年8月1日、、、叶挺、等人士率领的在江西南昌对国民党分共政策发动的武装反抗事件。 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继承的武昌革命起义,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派的第一枪。 揭开了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立革命的序幕。 南昌起义是党直接领导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武装暴动。 它打响了国民党反抗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党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党独立创造革命,指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是创立的开始。
15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党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省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革命问题的一次重要扩大会议。 这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 召开会议是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这次会议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 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拯救了党和红军。 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从幼年到成熟。
16 .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是在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华北后中日进一步激化的背景下,在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党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活动。 反对华北自治,日本帝国主义,高呼“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对外一致”等口号。 被国民党军警了。 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 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掀起了全国救国的新。 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救国运动新的到来。
17 .“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原则是的组织形式,是党为了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而在根据地建设中实行的政策。 党、非党员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在成员分配中各占1/3。 党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放绅士。 实行三制有利于团结各阶层参加抗战,容纳各方
18 .整风运动
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重整学风,反对宗派主义,重整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 但重点是反对教条主义,目的是发扬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倡导顾全大局的主义精神,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启迪生动的革命精神,树立新作风,在思想上迈出了一大步。 这次整风运动为党的召开“七大”创造了条件,为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9 .全国土地会议
解放战争转为战略进攻后,为了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调动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通过了施明昊123,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废除封建和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田的土地制度,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 按乡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农村农会、贫农团及其委员会是土地改革的合法执行机关。 这个纲要引领了封建制度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引领了革命的洪流,全国土地会议以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了土地改革制度运动的热潮。
1、虎门销售卷烟: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的这批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严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是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向全世界展示了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彰显了近代反帝爱国斗争的民幂。
2、Shuming hao123 : Shuming hao123是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suming hao123和suming hao123作为suming hao123的附件。 英国从中获得了“领事审判权”、“单方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用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Shuming hao123 : Shuming hao123是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入北京后,英、法、俄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suming hao123是suming hao123的继续和扩大。
4、总理机关: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机关,简称总理机关。 是主管外交、通商和其他洋务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为止被改为外务部,共计存在了40年。 是半殖民地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是清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五、辛酉(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与恭亲王联合奕欣发动宫廷。 时间被命名为夏历辛酉年。 因改祺祥年号而称“祺祥”,又称“北京”。 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谭和咸丰的委托,发生在以载垣、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之间。 自此,慈禧掌握了清政府的最高权力。 6、洋务运动:在战争两次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新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了维护清朝统治,鄙视自己,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求富强”洋务派主张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 也为进入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七、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本侵略和朝鲜的战争。 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为开端,1895年4月17日以《新青年》的签名结束。 这一年是农历的甲午年,历史上称之为甲午中日战争。 魏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至此告一段落。 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土地法大纲》。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极大地加深了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8、《南京条约》 :甲午战争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的李鸿章代表和日本政府的伊藤博文代表,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suming hao123是继suming hao123之后最严重、最残酷的条约。 它不仅规定割地、赔偿、增加商埠,而且规定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 自此,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九、“门户开放”政策:为了分享侵华权益,1899年由美国政府提出。 其内容主要承认美国在的各国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但在各国租界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权利,要求内地一切开放。 “门户开放”政策是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在华利益的妥协方案,从此美国在华势力日益扩大。
10、《五口通商章程》 :清代后期魏源著。 是人编纂的第一部世界历史巨著。 介绍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的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传播的“师夷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 这是一本研究战争的教训,探索从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道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11、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些成员,如奕新、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12、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神会两万多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立太平天国。 称太平军,公布军纪五条,它标志着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开始。
关于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和大二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投稿发布,本网站仅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即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