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那个喜欢围着妈妈讲个不停,叽叽喳喳的小话唠变得沉默了。
对着手机依旧是滔滔不绝,对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却懒得开口。
当妍妍妈接到孩子班主任的电话,告知妍妍因为好朋友的转学而成绩下降得厉害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好像自己很久没和女儿聊天了。
以前妍妍一放学回来,就围着自己不停的讲学校发生的各种趣事,自己和同学的相处情况。
妍妍妈开始还愿意听,后来就是一边做饭一边听,再后来,就是不等妍妍说完就打断她,并且告诉她,作为一个学生,第一要务就是学习,其他的不要关注。
慢慢的,妍妍的话语越来越少了,每天放学回来不再找妈妈聊天,而是关上房门,或是做作业,或是玩手机。
妍妍妈忙于工作和家务,没有注意女儿的变化,反倒是觉得清净了不少。
而现在,那个什么心里话都喜欢对妈妈讲的孩子,是出什么问题了呢?
等妍妍回来,直接问她吧。妍妍妈想。
妍妍放学回来了,看到妈妈坐在沙发上,撇了一眼,推开自己的房门,打算进去。
妍妍妈几步走过去,斥责道:“你这孩子怎么回事,一放学就躲进自己房间!这些时你成绩下降得厉害,是怎么回事?”
妍妍抬头看了下妈妈,继续关门。
“问你话呢?你这什么态度!”妍妍妈生气了。
“我还要写作业,问什么问?等我作业写完再说!”从小娇生惯养长大的妍妍也是有脾气的。
“算了算了,等孩子写完作业再说。”妍妍爸赶紧过来打圆场,把妍妍妈拉到客厅,给她倒了杯水。
“这孩子,怎么变这样了?”妍妍妈还在生气。
“你也注意一下你说话的方式啊!”妍妍爸说。
“我说话的方式怎么了?”妍妍妈不服气。
“你这样发脾气有什么用,要孩子听才行啊!”
那么,要怎样说话孩子才会听呢?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当父母的再疼爱孩子,都不能用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孩子的感受。
很多大人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眼里,却是自己世界里了不得的大事。
比如上文的中的妍妍,好朋友转学了,自己心里难过,妈妈不但不安慰自己,一回家就对自己大声斥责,当然会觉得委屈又难受了,更不可能把心里话告诉妈妈。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孩子愿意和我们沟通的时候,要用心聆听,不要敷衍和一心二用。
当家长可以全心全意的倾听孩子的叙述的时候,孩子会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绪,更准确的描述事情的经过。
很多时候,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能和他们产生共情,而此时,父母说的话孩子才更愿意听。
如果父母总是用敷衍的态度,经常用训斥和漫不经心的口吻,孩子会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比如妍妍妈对妍妍的话总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渐渐的,妍妍就不再缠着妈妈讲话了,从而导致妈妈想和她说话的时候,她却不想再和妈妈沟通了。
给予了回应,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会更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
孩子不喜欢说教和长篇大论,对于他们来说,越简短,越容易接受。
说教式的沟通,孩子往往难以接受,或者孩子根本不明白,父母到底在说什么,想让自己怎么做。
有时候,文字比口语更有效,可以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淡化自身的负面情绪,更能让孩子接受。
写好的文字,可以长期保存,等孩子长大之后再翻出来看,更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上文中,如果妍妍一直不愿意和妈妈当面沟通,妍妍妈可以试着将自己想说的话写成小纸条。
教育孩子,任重而道远,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
我们探讨这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并不是要僵硬的用理论来让人接受,而是希望建立一种情感的氛围,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树立信心,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