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三焦为上焦、中焦、下焦,三焦辨证是根据温热病发展发生的一般规律而创立的一种辨证方法,为中医辨证方法之一,在临床多有应用。邪在上焦、中焦、下焦时各有什么样的表现?如何进行辨证?下文为您讲解。
邪在上焦
1.证候与病理
(1)邪袭肺卫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
辨证要点: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辨证要点。
病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合皮手而统卫,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合皮手而统卫,故温邪犯肺,外则卫受邪郁,内则肺气失宣。
(2)邪热壅肺
证候:身热,汗出,口渴,咳嗽,气促,气喘,苔黄,脉数等。
辨证要点: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辨证要点。
病机: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3)湿热阻肺
证候: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辨证要点:以咳嗽、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病机:湿郁卫表,肺失宣降,即吴鞠通所说:“肺病湿则气不得化。”《温病条辨·下焦篇》42条自注吴氏所说“肺病湿”是指湿犯太阴,其“气不得化”指肺失宣化。肺气失宣,影响郁遏卫表湿邪失于宣散。
(4)邪陷心包
证候: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等。
辨证要点:以神昏、肢厥、舌绛为辨证要点。
病机:邪陷包络,机窍阻闭是其主要病机变化。邪陷途径有肺卫温邪不解,内传心包,导致机窍阻闭(称为逆传心包)者;有温邪从表及里,渐传心营者;有温邪直中(如暑热病邪),径入心包者。热陷心包常夹痰兼瘀。
(5)湿蒙心包
证候:神志昏蒙,时清时昧或似清似昧,舌苔垢腻,舌色不绛。
辨证要点:以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为辨证要点。
病机: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包络是其主要病机变化。
2.临床应用
(1)临床常见证型包括邪袭肺卫,邪热壅肺,湿热阻肺,邪陷心包和湿蒙心包等证。
(2)多种感染性或传染性疾病导致的中毒性休克、现代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乙脑、流脑、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某些临床表现与上焦病证颇为相似,可参照本证辨证施治。
邪在中焦
1.证候与病理
(1)阳明热盛
证候:壮热,不恶寒,反恶热,面红目赤,汗出,口渴引饮,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以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病机:温邪侵入胃经,邪正剧争,里热蒸迫是其主要病机变化。足阳明胃为燥热之经,多气多血,喻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皆从其禀受。因其阳气旺盛,故抗邪力胜。邪热传入胃经,正气奋起抗邪,邪正相争,里热炽盛,外而肌腠,内而脏腑,无不受其熏灼,故见一派里热蒸迫证候。
(2)肠腑热结
证候:日晡热甚,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苔黄黑焦燥,脉沉有力。
辨证要点:以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有力为辨证要点。
病机:邪热结聚,与肠道糟粕相搏,耗伤阴津,肠道传导失司是其主要病机变化。
(3)湿热中阻
证候:高热持续,不为汗衰,烦躁不安,脘腹痛满,恶心欲呕,苔黄腻或黄浊。
辨证要点:以身热、呕恶、苔黄腻或黄浊为辨证要点。
病机:湿热俱盛,或热重湿轻,困阻脾胃,使脾胃升清降浊受阻,气机失于宣展。
(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
证候:身热,烦躁,胸脘痞满,腹痛不食,大便溏垢如败酱,便后不爽,舌赤,苔黄腻或黄浊。
辨证要点:以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黄腻或黄浊为辨证要点。
病机:肠道湿热与糟粕积滞相搏,肠道传导失职。
2.临床应用
(1)临床常见证型包括胃经热盛、肠道热结、湿邪困脾、湿热中阻和湿热积滞搏结肠腑等证。
(2)西医疾病糖尿病、便秘、抑郁症、胆囊炎、黄疸等病某些临床表现与中焦病证颇为相似,可参照本证辨证施治。
邪在下焦
1.证候与病理
(1)肾阴耗损
证候:身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脉虚神倦,耳聋等。
辨证要点: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脉虚神倦为辨证要点。
病机:邪热深入下焦,耗伤肾阴,形体及脏腑失于滋养是其主要病机变化。
(2)虚风内动
证候:手指蠕动,甚或瘛疭,神倦肢厥,心中憺憺大动,舌干绛而痿,脉虚弱等。
辨证要点:以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痿,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病机:肾阴耗损,肝木失养,风从内生是其主要病机变化,即所谓“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是在肾精耗损的病理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故有肾精耗损的基本表现,再则是虚风内动的症状。
2.临床应用
(1)临床证型包括肾阴耗损和虚风内动证。
(2)西医疾病甲亢、遗精、急性大失血、脱水等病某些临床表现与下焦病证颇为相似,可参照本证辨证施治。
图书推荐
温病是中医学习中的一个重点、难点,如何能更好地将温病辨证运用于临床中呢?让我们来看看这本书吧——
《活学活用温病辨证》
本书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刚”,以临床疾病为“目”,揭示温病的发病及传变规律,研究温病的辨证体系。全书分为六个章节,包括导论、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与临床运用、温病特色诊法与临床运用,以及温热类、湿热类、温毒类以及温疫类温病的特色辨治。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活学活用温病辨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李鑫辉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投稿发布,本网站仅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即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