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这座城市我再熟悉不过了,但是现在对这座城市还是有点迷茫。没有太多高科技含量的企业、没有几家重量级的城市名片级企业也是真的。
提起杭州: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吉利、娃哈哈、绿城。
提起深圳:腾讯、华为、万科、大疆、平安。
提起武汉:东风汽车、武钢、葛洲坝、长江存储、小米、360。
提起西安:陕汽、腾讯、华为、三星、比亚迪。
就连隔壁的合肥也有一大堆全国知名的头部企业:科大讯飞、江淮汽车、美的长虹海尔、合肥长鑫、京东方、蔚来汽车。
提起郑州:外地人就知道富士康。本地人可能知道得更多点:宇通、郑煤机、三全、思念、好想你、UU跑腿等等。
提起郑州,大部分人想不到高科技产业,互联网企业更是少之又少。而唯二的一个360,还把免费杀毒软件,现在变成了广告全家桶。360当年在3Q大战的时候我是支持过他的,因为第一个明确说要终身免费的杀毒软件。360占领市场后,并没有完成转型,特别是对普通用户上,特别是没有成为互联网大鳄。360应该继续专注杀毒软件,改进服务,特别是专注私人订制,开发程序,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年轻人开发程序的社区。另外一个UU跑腿这个也算互联网企业但是和美团、滴滴、饿了么等公司没有什么差异化。UU跑腿想要发展更好,应该有更好的思维,既然是服务型的公司,就应该向更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去考虑。但是总的来说郑州的这些互联网公司名声还是太小了。为了发展郑州的产业,当地政府在6月22日进行6+1实施意见。
6月22日郑州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6+1实施意见)已经正式出台。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推进整车制造高端化
郑州市大力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主要从推进整车制造高端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配套能力、提升汽车配套服务能力三个大的方面入手,明确了创新引领、平台建设、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多场景示范运营、优先支持土地供应等11个方面、17条具体政策,尤其在企业创新方面,通过以下3个具体措施进行支持。
一是创新能力建设补贴。鼓励企业开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对于已完成产业化的重点研发项目给予补贴,对列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点项目的,按照国家补助标准给予1∶1配套支持。
二是新品研发补贴。对生产企业新列入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的单一新车型,每款车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单一企业补贴不超过300万元。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品上市一年内销量超过1000台,按照销售收入的5%给予研发补贴。
三是新品上市奖励。新品获得国家工信部公告之日一年内,乘用车单车新品市场销售2万台或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按照销售收入的1%给予奖励;商用车同一能源类型市场销量超过2000台或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按照销售收入的2%给予奖励。
【高端装备制造业】
更加侧重于培育和健全产业链
主要是结合郑州目前产业发展的实际、特点、趋势,通过鼓励创新、产销协同、示范应用、合作发展等进行支持,如:鼓励产业链前端的创新研发方面,对企业研发的新产品销售额首次超过2亿元的按3%给予奖励;鼓励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方面,对企业承担重大专项给予1∶0.5的配套支持、对新建项目按投资额的12%给予奖励;鼓励应用端的示范推广方面,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给予奖励并推广应用;鼓励合作交流方面,对举办有行业影响力交流活动的企业按投入给予20%的补助。
“通过产业政策具体条款以小带大的撬动作用,拉动产业进一步补短板、强链条发展,与以往政策相比,总体上更加侧重于培育和健全产业链。”陈金芬说。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被认定为双跨平台的郑州本地平台,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
软件产业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基础性产业,而工业互联网是这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兴业态与应用模式。此次出台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政策,分别对这两种产业进行了多方面的支持。
郑州市工信局电子信息产业办公室主任杨继武介绍,对于软件产业,主要有以下奖励措施:
在市场主体培育方面,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对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给予奖励,单个企业每年最高300万元;
对新设立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三年内年度营业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对首次入选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等荣誉的企业,给予300万元奖励。
在产品技术创新方面,支持平台型软件企业开放核心工具、算法等平台能力,为开发者导入流量、技术等资源,按照服务收入的20%,每年最高给予300万元补贴;
对河南省“首版次”软件产品,每个给予10万元奖励。在搭建载体平台方面,对首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软件类基地(园区)的运营主体,每年可以分别给予150万元、100万元经费补贴,对“云上园区”每年再增加50万元补贴。
对于工业互联网,除了常规的支持政策以外,着重在“建平台、推平台、用平台”三个环节加大了支持力度:
一是在平台建设方面,针对郑州市国家级双跨平台缺失问题,制定了奖励措施,被工信部认定为双跨平台的郑州本地平台、总部落户郑州的双跨平台,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对认定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按照项目建设金额的30%,给予牵头单位最高200万元的奖励。
二是在平台推广方面,按照平台年度服务收入的30%给予补助,每年最高500万元。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资金支持的,市财政按照50%给予配套。鼓励工业互联网服务商依托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开展服务,按照年度服务收入的10%给予补助,最高200万元。
三是在平台使用方面,持续实施“万企上云上平台”行动,开展上云企业“星级”评定,鼓励企业深度上云。实施差异化的云上平台鼓励政策,按照不超过合同金额的70%给予补贴,每家企业每年最高100万元。对依托郑州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开展应用的企业,根据年度新增标识注册量,可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
【生物医药产业】
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以上
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根据郑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到2025年,力争全市生物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以上,带动生物材料、医药流通及医疗服务等相关配套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
文件还提出,力争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以上。培育主营业务超十亿元企业15家、超亿元企业30家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在体外诊断、特色中药、水针剂及重大诊疗器械等特色优势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品牌。
郑州市工信局食品工业办公室主任张海介绍,为此,《实施意见》提出了推进5项重点任务,落实10条支持政策,预计市财政新增支出约7000万元。
在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企业方面,一是对首次进入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的企业,给予3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单品种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3亿元、1亿元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分别奖励50万元、30万元、20万元。
二是对上市许可持有人委托郑州市生物医药企业生产其所持有的产品,且销售税收结算在郑州市的,按该品种较上年新增销售收入的1%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中标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且采购金额超过1亿元的品种,每个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
在建立健全产业服务体系方面,对建设医药合同研发机构(CRO)、医药合同外包生产机构(CMO)、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机构(CDMO)等产业应用基础平台,以及实验动物服务平台、检验检测平台、转化医学中心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按照设备和软件投入的30%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对已建成运营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按照其上年度为非关联生物医药企业(机构)服务金额的10%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在提升生物医药创新能力方面,一是对超前研究生物医药领域重大科学前沿或重大产业前瞻问题,瞄准药物新靶标发现、细胞治疗药物设计、制剂成型理论、分子影像、手术机器人等前沿方向,组织开展原创性研究和底层基础性技术研究,获得省级、国家级科学技术奖的医药项目分别给予500万元,1000万元资金奖励。
二是对生物制品(预防和治疗用)、化学药和中药,完成Ⅲ期临床试验企业,给予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取得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的企业,给予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提高生物医药质量水平方面,对药品(含原料药)或医疗器械首次获得FDA、CE、EMA、PMDA、WHO等国际认证的企业给予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获得国际GLP、GCP资质的企业给予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获得国家GLP、GCP资质的企业给予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新材料产业】
推动铝工业高端化转型,最高奖励1000万元
《实施意见》明确,对符合国家《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内的产品,按照年度的销售总额给予最高200万元的奖励;对纳入国家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支持的,给予一次性奖励;鼓励新材料企业瞄准前沿发展方向,加快先进产品研发推广,引导企业用好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加强新材料应用风险控制和分担。
同时,推动铝工业的高端化转型,建立《郑州市高端铝加工产品和高端氧化铝产品目录》,对符合《目录》要求的产品,按照销售额达标、增长进行奖励,最高达1000万元。引导企业瞄准行业发展方向,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积极拓展应用领域,不断抢占产业链制高点和价值链中高端。
【节能环保产业】
对A类企业实施差别化管控,享受更多优惠政策
本次出台的《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瞄准低碳循环经济技术发展需要,旨在提升节能环保产业链上游装备产品发展水平,扩大中游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做强下游节能环保产业服务,构建产业间耦合、上下游衔接、技术先进的节能环保产业链。
为此,《实施意见》提出,围绕市场应用面广、节能减排潜力大、产业拉动效应明显的重点行业企业,加快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节能环保低碳项目改造,促进工业绿色发展。
具体支持政策上,在企业方面,首次列入国家、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等“绿色系列”试点示范的,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在项目方面,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光伏发电项目和赤泥综合利用项目,按照设备和软件投资额的12%,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企业开展节能、节水、降碳、减排改造,实际效益达到10%以上的,按设备和软件投资额的15%,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在要素保障方面,按照“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结果,对A类企业择优推荐为示范企业;在环保管控、有序用电期间,对A类企业实施差别化管控,享受更多优惠政策。
看到这些政策支持还是非常欣喜的,但是还是上一篇的问题,郑州留不住人才。河南的考生考得好不容易离开这座城市,很多不想回来。有一些人想回来发展,发现并没有很好的行业去施展自己才能。郑州的很多家长还是把公务员,事业编看得很重,为什么呢?目前的郑州在产业升级和转型中,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没有较强的制造业作为基础来引领片区的带动性发展。在整个城市发展过程中,前期对于地产经济的依赖比重过高,导致郑州的房价相对于工资水平而言显得过高,从而人民幸福指数并不高。其他行业工资偏低,甚至都不能保证缴纳社保。
郑州的城市规划在05年左右开始一直往东,跨过中州大道发展郑东新区,这个政策方向没什么问题。但是在一二十年的发展中,产生了东西发展极不平衡的局面,虽然说两者定位不同,但是西区在基础设施发展等领域远远落后,则是民生问题的重大。
互联网经济这一新兴产业在郑州的落地生花可能更加迅猛发展的时期则是江浙的高级干部调动郑州及省委而显现出了这一块的蓬勃生命力。
可能之前的郑州一直以北方和本土官员主政为主,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互联网经济,基础制造业发展等方面都略显薄弱,相信在以抓经济为出色的江浙官员的带领下,郑州会迈入快速发展通道。虽然,这个发展迟来了至少10-15年。
一句话总结便是,郑州的发展潜力还很大,上升空间还很多,作为中北部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现在的短板就是洛阳的制造业,开封的第三产业以及自身的互联网经济发展。那么郑州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城市呢?其产业现状到底如何呢?
一、郑州:一座靠民营经济撑起的城市
1954年,河南的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在此前郑州一直是府、州、地市级的城市规模;在更早的先秦时期还做过都城,只不过年代太久远了。相比开封、洛阳本身的城市底蕴和规模,在近代时期郑州是有所差距的。因为陇海和京广铁路的交叉,郑州一跃成为中国铁路的心脏;再加上省会的迁移,郑州才开始成为河南的中心。而成为河南的中心之后,郑州迅速地积累了外来人口。从郑州国棉厂的外地工人迁移郑州开始,再到五湖四海来郑州做物流、批发的生意人;以及之后吸纳的河南本地人。
郑州作为河南的核心城市,吸引的绝大部分人口都是河南本地人。
几何时,河南作为中国最大的劳务输出省,人口净流出很大;如今随着整个河南经济的变强以及郑州的发展,人口净流出变少;更多的河南人流入到郑州来。这么多人口流动的问题,就是想表达郑州是一个外来人口撑起的地方,虽然外来的都是河南人。
外来人口多造成了郑州本地文化的稀释以及多元文化开始形成,而人口的流动就意味着经济活力。再加上郑州优异的交通区位以及1亿人的人口腹地,造就了郑州发达的民营经济。
和深圳、苏州的外资不同,也和西安、武汉的国企不同;郑州经济的主导力量是民营经济。在2017年的时候,郑州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6620亿元,占GDP比重为73.4%。
如果再算上那些不交税、不交社保的民营企业来说,郑州的民营经济占比更高。据一份数据统计:郑州的民营经济占比在所有的省会城市里排第一。
这样的数据有喜有忧:一方面说明郑州的外资、国资占比少;对外资的吸引力以及国家层面的支持力度并不是很大;另一方面说明郑州的经济活力很强,依靠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冲门面。
二、郑州产业现状
但是,民营企业也有很多毛病:毕竟中国改革开放才40来年,民营经济发展的时间短,这也造成了民营企业的底子薄、融资能力低、管理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低、公司规模小、技术实力小。
所以,郑州才有那么多不够高科技、不够性感、工资低、没有五险一金、随时可能倒闭的小企业。
和其他城市不一样,郑州创办企业的成本还是比较低的:花个千儿八百的就能去工商局注册个公司,不用实缴资本;然后租一个办公室、采购点电脑、找个代理记账的企业、弄一个业务代理,齐活了。
所以,郑州的很多公司都是短平快,赚快钱的。很多公司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别谈什么长远发展,先活下来。
众多中小企业的招聘人才大部分靠的是口头协议而不是契约、不是合同。
结果,郑州的求职市场也有了这样约定成俗的规矩:不签劳动合同、单休、没有五险一金、加班没钱、随时被离职。
没有太多讲契约、讲规则的大公司。即使求职者合法权益受损,也依旧认为这些不合理的规矩是正常现象。
求职者法律意识淡薄:不会也不愿意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甚至很多求职者入职的公司做的都是不正当的业务。
郑州支柱产业与仓储企业分布图
很多人都说郑州没有高端产业,都是搞销售的,一个月三四千。说实话,搞销售算是来钱最快的一个职业了,不过干起来比较痛苦,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高薪行业也有:要么专业对口,要么有经验,要么学历足够高;没办法,哪里都内卷,只不过高端产业盘子不大的郑州内卷更严重。
来看一下月薪3000的常见工作示例,有你找的没?
房产中介:郑州的房地产市场毕竟还是很火热的,房地产作为客单价最高的销售业务,收入很高;而且市场足够大,门槛足够低;这个行业的用工需求还是很大的,全年招聘。
装修:房地产发达,做装修的生意肯定不错;民营经济发达,对工装的需求也比较大。都说这一行水深火热,所以也是很赚钱的。业务员的门槛不高,设计师还是有门槛的;现在流行免费设计获客,设计师也算是业务员了。
微商:前几年朋友圈搞微商的很多,如今存活下来的也不多。搞这玩意基本上都是暴利产品,活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公司在开展这样的业务:比如做保健品、蜂蜜、化妆品等等。
金融:曾几何时,郑州遍地是原油、期货、贵金属、投资担保、配资等游走在法律边缘的金融企业;玉米楼、绿地之窗等高大上的办公楼是他们的集中区;如今早已经缓慢转型了,再不转型就进去了。现在的金融还剩下贷款、保险等不入流的服务了。也有不少搞区块链的,都是骗子。
网络销售:以前叫做电话销售,现在由于电话骚扰严重,很难拨打出去。所以,销售变成了网络销售。去各大平台找客户,再慢慢开发。
网络培训:去年有个新闻报道郑州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竟然打着国家主管部门的旗号,对外宣称可以办理物联网(智慧消防)应用工程师合格证书,学员考取证书后,月入万元不是梦。然后,靠着话术先后骗了全国各地学员50余人,诈骗金额高达200万元。
最近这几年郑州很流行跨境电商培训,换汤不换药,依旧忽悠人。先给你吹学会开店能赚多少钱,然后想学习就交钱吧。当然,交完钱学习完后,做好做不好就是你的个人本事了。大概率你做不好。
教育培训:中小学生午托、晚托、辅导;周末的艺术培训、各种兴趣班。小区门口、学校门口遍地都是。
互联网销售服务:百度、腾讯、阿里巴巴、58等互联网平台的广告代理,以及各种2B的企业级软件销售,还有定制型开发等等。
POS、信用卡:就像卖房一样郑州太多做POS机的:除了朋友圈有人做,街口路边也有 ,经常有上门推销办卡的;甚至有公司组团做;确实收入可观。
保险:线下听课,线上拓客。某安保险最厉害,郑州做保险的估计一大半都在这里做过,开展业务另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招人,不断地招人。
自媒体:批量做号,洗稿。短视频拍摄。搞自媒体培训。招主播。现在很多女孩子电子简历上直接都标明不做主播了,可见招聘主播的公司之多,行业需求之大。
健身房销售:健身房特别多,大街小路上都是搞健身房售卡的;可能随时关门跑路。
招商加盟:空手套白狼找项目:做分销,然后全国招商赚代理费。
除了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众多的现状之外;郑州产业还存在这些问题。
(一)产业基础薄弱
从不可抗拒的历史因素上来看,郑州的产业基础确实比较薄弱。
一五计划从苏联以及东欧等国家引进的156个重点项目中,落户河南的绝大部分都在洛阳,郑州仅仅拿到了一个火车站和东德援助的金刚石项目。
一五计划时,在老豫丰纱厂的基础下成立了国棉厂,郑州成为中国的六大纺织基地,国棉厂带动了郑州西区的发展。
三线建设的时候,郑州也几乎没有落到什么项目。
其他时期,郑州也没有像西安和武汉落到像样的国企巨头:像航天、汽车、钢铁、制药等等产业链长、技术含量高、带动就业多的国企、央企。
(二)高教落后,人才外流
高等院校这个历史原因暂且不提,毕竟短时间内无解。开分校的机会也错过了,只能说等时机。国家级实验室确实,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重点研究机构等也比较少;当然这些科研机构主要依托于大学、大企业;但这些是可以操作以及引进的。
科研机构不仅仅是转化科研成果,更关键的是吸引高端人才回流郑州,毕竟在市场化的高端就业岗位不多的情况下,这些高端科研机构可以暂时先吸纳这些人才;阻止人才外流,吸引人才回流。
(三)思维解放不够
郑州相比其他中西部地区,思想已经很开阔了;但是相比沿海地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无论是创业者还是企业老板,还是城市管理者,在思想解放上都不够。当然这也与中原人的性格有关,比较保守,没有冲劲,小富即安。这也造成了郑州很难诞生全新的商业模式,也很大做大企业规模。
还是要多走去,多与外界交流;学习沿海地区的先进经验和企业管理、运营经验、模式;消化之后在郑州进行落地发展。
(四)招商没有大突破
郑州在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之后,在招商方面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郑州有便利的交通、千万级的人口以及亿级的人口腹地,还有国家中心城市以及新一线的头衔,理论上招商应该是很顺利的,实际上也取得不小的成绩;但是并没有像当年富士康那样突破性的进展。
相比合肥招来京东方、蔚来汽车这种新兴技术、行业头部的企业,郑州的招商成果显得微不足道,比较务虚。
郑州招来了阿里巴巴、华为等全球知名的大企业,但是并未带来太大的变化以及提供更多的高端就业岗位。还有一些名气较大的招商项目落地也比较慢。
可以说招商成果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号并不是很匹配。当然,有自身底子的原因;也有招商思路的问题。一句话,向优秀的城市多学习,不要闭门造车,要跟上时代。
(五)产业规划拉跨
这几年科创概念很火,郑州也在迎头赶上。对于大数据、云计算、数字经济等等也是很上心;各个县区更上心;纷纷打出了科创的名头和大旗,几乎是遍地都在搞科创,但是又没有搞出什么名堂。
毕竟高等教育实力较弱,高端人才匮乏;集中精力才有更大的概率成功,各自为战的话不仅加剧内卷,但难以形成科创聚集地。
至今没有一家科创板企业,也没有一家独角兽企业。
为此出现了县区内卷现象:要么是相互争夺外来的企业,给出巨大的优惠;要么是直接争夺原有存量。
各个县区并没有统一有序的产业规划,并没有对自身优势以及劣势有个正确的认识;并没有因地制宜的去招商;而是去务虚整一些虚头巴脑的新兴产业。
立足自身优势,科创产业值得引进;但是结合自身产业优势、产业集群制定立足实际的产业规划才能事半功倍。
在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上也要不断进步,在招商思路也要不断进化。给钱给地的老模式很难找到优秀产业;用热情专业服务、产业链优势、配套、政策、资本等组合拳才能招到优秀的企业,才能让企业真正的留下来,而不是只来挂个牌。
(六)对于本土产业扶持力度不够
就像阿里巴巴不会离开杭州,腾讯不会离开深圳一样;无论招商多厉害,核心产业以及总部还是不会挪窝的,除非经营困难卖身才会挪窝。
所以,郑州还是要扶持以及挖掘本地产业;甚至是直接买头部的企业到郑州。
真正的扶持不是给个办公室和税收优惠、补贴;要给予实质性的帮助,比如投资入股、专项宣传、业务支持。
更不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好处都先给外来企业,以美化政绩。
以上的这些现状和问题,有些是历史遗留,有些是主观存在的。对待自己,我们要客观面对,要认清差距;但决不能妄自菲薄。
我们有千万级的常驻人口以及亿级人口腹地;有米字型高铁和国家级航空港试验区;有国家中心城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虽然有这样的问题和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们坚定地认为郑州能走出一条具有自己城市特色的发展之路。
郑州是一个说“中”的城市,希望郑州一直都中,一直向前走。下期我会写留守郑州
本文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投稿发布,本网站仅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即联系我们进行删除。